作者:趙建,西澤研究院院長,教授。本文根據(jù) 趙建 院長 內部政策分析會的講話整理。
本文來源公眾號:西澤研究院(ID:wendao-thinkers)
【本文已經獲得轉載授權,版權歸原作者西澤研究院所有,如需轉載本文,請聯(lián)系原公眾號“西澤研究院”】
這幾天政策層動作很大。央媽創(chuàng)設CBS流動性支持銀行永續(xù)債,銀保監(jiān)會允許保險機構購買銀行二級資本債。很多人不明白怎么回事,還是從過去那種量化寬松的貨幣主義思維來理解,所以有點迷惑。
其實邏輯很簡單,舉個不恰當?shù)睦樱哼^去的降準是給銀行“喂水”,可惜胃腸已經飽和沒法吸收進入血液;現(xiàn)在創(chuàng)設的cbs是輸液,直接把葡萄糖輸入銀行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只有把水轉化為血液,銀行的肌體才能向實體經濟供給信用。
這個從央媽的貨幣之水,向商業(yè)銀行的信用之血轉化,需要的是銀行的資本。大家知道,資本是銀行的道,是銀行風險資產的“奇點”。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有本錢充足,有足夠的非預期風險緩釋能力,銀行的資產負債才能綱舉目張。沒有資本,就無法經營風險資產,也就擴張不了信用。
以前的降準也好,增加各種麻辣粉特辣粉也好,其實都是在銀行間流動性上增加空間,增加銀行的備付金頭寸,但并沒有辦法解決信用的問題。也就是我說的“貨幣拯救不了信用”,以及現(xiàn)在大家公認的,如何將寬貨幣轉化為寬信用。
從去年上半年,央媽實際上已經開始在流動性上放松,可以說是水漫銀行間,但是仍然無法轉化為信用的血液來支持實體經濟。究其原因,核心的就是資本的問題。
通常來說,銀行是在資本,監(jiān)管,流動性等約束下追求風險調整后的利潤最大化。首要約束就是資本約束。在銀行可以自主經營的環(huán)境里,經濟資本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約束,但是現(xiàn)在巴塞爾協(xié)議下,尤其是在中國,資本主要是監(jiān)管資本,因此資本約束也就可以歸入監(jiān)管約束。
銀行不缺錢,缺的是資本。也不僅僅是銀行會計的騰挪。不良核銷就不用說了,雖然首先占用的是準備金,但是連著資本的,都是利潤留存的嘛。當前最消耗資本的是大量回表的表外資產??梢哉f,就銀行這點家底,在經歷了幾輪不良核銷后,加上資管新規(guī)要求的表外回表,存量還自顧不暇呢,哪還有本錢來擴張增量信用。所以,只能白白的看著水漫銀行間,只能買點利率債等資本不計提或計提少的資產。
央媽降準和再貸款是“喂水”模式,解決的主要是銀行的流動性約束問題。通過放松銀行的流動性約束,強化銀行的資產擴張能力。但是注意,現(xiàn)在很多人認為央媽向經濟放水的模式是,央媽給銀行錢,銀行拿著央媽的錢給實體經濟。這是一種典型的實物貨幣的思維,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F(xiàn)代信用貨幣制度下,是信用創(chuàng)造貨幣,銀行貸款的同時,貨幣也就產生了。除非銀行拿著現(xiàn)金貸給企業(yè)。
先貸款在企業(yè)端形成存款,之后軋差盤頭寸的時候流動性約束才出現(xiàn)。因此單純的喂水模式,與銀行擴張信用真沒有太直接的關系。比如,銀行a貸款給企業(yè)a,出賬后馬上形成一筆企業(yè)a存款,如果這筆存款的使用都是在銀行a的賬戶上,比如企業(yè)a的上游付款企業(yè)b也是銀行a的客戶,那么銀行a放的這筆貸款根本不需要流動性來養(yǎng)著。除非企業(yè)a要求轉賬的對象開戶行不在銀行a,以及兩家銀行間進行清算時軋差出現(xiàn)缺口,這時才需要拆借流動性。
所以,水喂再多,解決不了資本問題,也無法疏通傳導渠道。那就只好直接給銀行資產負債表輸液吧。注意,這里的cbs不是央媽直接買銀行的永續(xù)債,而是給銀行的永續(xù)債進行流動性“賦能”,一是可以換成高流動性的央票,二是可以成為各種辣粉的合格抵押品。這就提升了永續(xù)債的吸引力。
永續(xù)債是銀行一級資本。那么二級資本怎么辦?銀保監(jiān)會就出馬了,允許甚至支持保險機構購買銀行二級資本債。這樣銀行資本擴大的空間就出來了,信用擴張也有了基礎。但是你又問了,核心一級資本怎么辦?只能靠利潤留存和增發(fā)。利潤是有限的,而且必須分紅,那靠股市再融資?破凈的情況下又發(fā)不了。所以,銀行最核心的“道”,還壓著一座大山。
資本的問題正在解決,但最好不要掩耳盜鈴自我麻醉。資本本質上是風險最后的緩釋,這是商業(yè)銀行意義上的。對實體經濟來說,資本是生產要素,是創(chuàng)造增加值和利潤的,這是整個社會資本積累的基礎。如果只是交叉互持,只是會計騰挪,對真實宏觀風險和系統(tǒng)性問題一點用處都沒有。大國金融不應該這樣。
水漫金山了,胃腸吸收不了,就開始輸液,強化資本系統(tǒng),以強化信用擴張能力,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要知道除了資本約束,當前最大的還是監(jiān)管約束,比如嚴監(jiān)管這幾年創(chuàng)設的監(jiān)管指標,就像一道道繩索捆在銀行身上。銀行不是帶著腳鐐,而是被捆成了麻花,還怎么干活。比如同業(yè)負債的三分之一比例,MPA的廣義信貸增速,等等。都需要根據(jù)情況進行調節(jié)。
然而還是老問題,這只是銀行供給側的一廂情愿,在實體經濟的需求側,還有多少滿足銀行風險偏好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