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風暴之王
大宗商品的貿易流程中涵蓋了價格漲跌、貨款支付、稅費憑證、貨權轉移、企業(yè)信貸、幣種轉換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因而能在當前金融政策下將各項金融因素串聯起來,實現形式多樣的套利操作。但也正是如此,其間也蘊含大量的風險因素,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01 商業(yè)性風險
即一般意義上的貿易風險。最大的風險在于詐騙風險,如采購方攜款逃跑或者提單、倉單造假,貨物過戶后貨款收不到,銀行存單或理財產品造假,紙質承兌匯票造假或司法糾紛等,前幾年各種詐騙風險在貿易領域頻頻發(fā)生,最著名的就是青島港融資銅事件,不少企業(yè)深受其害;
其次是價格風險,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若不進行套期保值,經常會面臨較大的價格風險;
另外還有違約風險、匯率波動風險、進出口政策風險等。
02 操作性風險
即一般公司內部運作過程中員工失誤或風控制度缺失導致的各種風險損失。
03 合法性風險
此風險并非普通貿易環(huán)節(jié)中的司法糾紛風險,而是在融資貿易過程中可能被有關部門認定為虛開增值稅發(fā)票、虛假貿易等不合法形式的風險。
嚴格意義上講,企業(yè)套利操作中合同、貨物、單證、發(fā)票都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但總有一些人為了節(jié)約相應環(huán)節(jié)的成本、加快套利速度而鋌而走險,采取偽造憑證、簽訂虛假合同、走款走票不走貨等虛假貿易的方式,一旦被有關部門查實,會受到法律懲處!
另外,有些企業(yè)只在套利窗口打開時間歇性地進行融資性貿易,沒有穩(wěn)定的貿易流和購銷渠道,或者雖然平時有穩(wěn)定的貿易流,但套利窗口打開時貿易規(guī)模急劇放大數倍,都存在合法合規(guī)風險。
04 資產端風險
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套利性貿易操作中所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履約性風險,由于目前絕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是剛性兌付,或者有保本保息的“抽屜協議”,此部分風險尚屬可控。
另一種是在融資性貿易操作中,從銀行渠道獲得的融資資金,如果拆借給關聯企業(yè)使用,尤其是利潤較高、還款有保證的集團內部房地產企業(yè)使用,風險一般不大;
而如果以民間借貸形式將資金拆借給非關聯的企業(yè),雖然收益十分高,且有房產、工廠土地或設備做抵押,但風險也極大。
幾年來,看到不少民營老板或國有企業(yè),本來想無風險地賺取銀行利息與民間借貸利息的差價,結果借款方由于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資金鏈斷裂,自己反倒被套牢其中,拿著一堆貶值的抵押品不知所措。
06 期限錯配風險
期貨投資上經常講“盈虧同源”,意即盈利的來源也是虧損的原因,對于套利性貿易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1)在套匯操作中,除了利用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境內市場進行即時性的跨境結匯套利外,其余所有的套匯模式本質上都是資產和負債期限錯配的,是存在風險敞口的。
如利用美元信用證去進口商品,清關銷售后獲得的資金是人民幣形式,按說應該立即購匯或進行鎖匯操作,以規(guī)避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波動風險,但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只有不鎖匯才能獲得人民幣升值的收益。
因此,這樣的期限錯配操作,相當于賭人民幣的升值。長期以來的人民幣升值,使眾多參與企業(yè)放松了神經,仿佛不鎖匯、坐等人民幣升值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然而2015年8月,人民幣一次性貶值5%以上,不少貿易企業(yè)猝不及防,損失慘重。
其后,2016年人民幣繼續(xù)大幅貶值,2017年上半年人民幣大幅升值,匯率雙向波動劇烈,相應的貿易商鎖匯則成本較高,不鎖匯就是在賭匯率漲跌,一旦匯率走勢與預期相反,即面臨較大損失。
(2)在境內銀行產品套利操作中,按說理財產品與承兌匯票期限應該是一致的,如都是6個月或一年期的,不存在期限錯配的風險。
但為了提高盈利,亦有一些期限錯配的新“發(fā)明”,結果在提高盈利水平的同時,也埋下了虧損的隱患。
如在2013年和2014年資金利率較高、市場出現“錢荒”時,不是購買一年期理財產品,而是購買3年期的理財產品,一方面期限的延長使得利息提高,3年期理財產品收益必然高于1年期理財產品;
另一方面,隨著2015年、2016年的貨幣寬松、利率下降,市場出現了“資產荒”,導致貼現成本一度降低到2.9%甚至更低,使得與2013、2014年購買的理財產品利率差大幅增加,收益率提高了三四倍。
相反,如果在2016年的利率低點購買3年期理財,收益率約4%左右,而2017年中貼現利率一度到5%以上,負債成本超過了資產收益1%,相當于每次套利結果是虧損1%以上,這還不包括貿易環(huán)節(jié)的各項成本。
考慮到此類套利操作多是反復滾動、高杠桿性操作,相應貿易企業(yè)虧損也必然較嚴重。
在上述各項風險中,因各企業(yè)的股東背景、盈利模式、運營風格、風控水平的不同,各自風險防范的側重點和應對措施也各不相同。
對于現貨貿易和期貨套利為主的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風險是商業(yè)性詐騙風險,因為其它風險可以通過建立企業(yè)風控制度、完善工作流程、降低盈利期望等措施加以防范,主要是對“內”的措施,而防范商業(yè)詐騙風險需要時刻關注你的貿易對手方,需要大量對“外”的措施,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而從近兩年來的風險實踐來看,期限錯配風險造成的損失急劇上升。原因也簡單,眾多貿易企業(yè)習慣了人民幣的長期升值,使得他們不認為有鎖匯的必要;
而絕大多數貿易企業(yè)不具備對國內中長期利率走勢的預測能力,他們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理財產品與承兌匯票期限錯配會帶來風險,結果在匯率和利率市場出現重大轉勢后猝不及防,虧損嚴重.
客觀地講,眾多融資貿易企業(yè)出現此類風險也屬必然。
因為融資貿易的技術含量較低。企業(yè)的盈利能力與水平,更多地靠股東及經營團隊的社會資源、人脈關系。與期現套利、跨期套利、跨市場套利和跨品種套利等模式比,簡直是一種“人傻錢多”的存在,其本身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都比較有限。
當他們經驗之外的“黑天鵝”事件出現時,虧損也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