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國工商銀行首爾分行
貿易融資部主管 湯志賢
原文刊發(fā)于《當代金融家》2020年第二期
本文不代表作者供職機構立場和觀點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蔓延影響,國內不同行業(yè)對防疫物資需求猛增。之前國內供應充足的防護服、護目鏡、口罩等醫(yī)療物資愈發(fā)緊俏,部分與疫情防控關系密切的防疫物資甚至出現(xiàn)短缺現(xiàn)象。
本文所指“非貿機構”系原本不從事商品貿易的部門,如一般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金融機構、政府機構等,受疫情影響,需要采購防疫物資用于本機構日常運營使用或其他用途,因國內防疫物資供應存在缺口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
(一)防疫物資成為剛需,境外采購需求大幅增加
傳統(tǒng)上,“非貿機構”如學校、出租車公司、銀行等,一般甚少境外采購物資,日常進口需求相對較少。但新冠肺炎傳染能力強, 波及范圍廣,防疫物資需求人口基數(shù)大且消耗快。以口罩為例,粗略估計,國內醫(yī)護人員、企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病人及隔離人員等日消耗至少在2億以上,根據(jù)國家發(fā)改委數(shù)據(jù),至2020年2月3日,我國22個重點省份口罩日產量約1480萬只,供需矛盾突出。
部分員工較多的“非貿機構”預計會出現(xiàn)大量醫(yī)療物資需求。以關系國家金融安全的銀行為例,大型商業(yè)銀行員工總數(shù)少則幾萬,多則超過四十萬,其中相當大的比例在網點工作,直接面對客戶。大型全國性銀行必須提供7*24小時的金融服務,現(xiàn)有技術條件亦不支持所有銀行員工長期非現(xiàn)場辦公,一旦全面復工,銀行對防疫物資需求會大增,部分防疫物資在特定時期內可能成為銀行日用消耗品。因此, 若不能通過境內補充防疫物資,銀行及其類似機構從境外采購防疫物資的需求可能會延續(xù)。
(二)進口時效要求高,進口方議價能力不強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防疫物資是防控疫情的基礎,沒有充足的防疫物資作為后盾,會影響“戰(zhàn)疫”的進度及效果,補充防疫物資的時效要求非常高,甚至經常被稱之為“與時間賽跑”。不少“非貿機構”為確保本單位的防疫物資耗盡之前得到補充,盡快完成貨物交割,往往放寬價格要求。與此同時,由于疫情已波及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防疫物資在多個國家出現(xiàn)供應緊張現(xiàn)象。甚至世界衛(wèi)生組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 “在全球范圍缺少抗擊病毒的防護裝備”。在此背景下,本就沒有固定防疫物資出口合作伙伴的“非貿機構”缺乏與境外供應商議價的優(yōu)勢。
A省某機構在抗疫期間,計劃從H國采購一批防疫物資,境外供應商報價遠高于同類國內同類產品,迫于形勢,該機構最終決定采購,但在合同中要求出口商在兩個工作日以內供貨。
(三)賣方市場為主導,進口TT預付成為主流結算方式
根據(jù)國際商會最新的全球貿易金融報告,當前全球國際貿易總量中,約 80% 采用賒銷方式。國際貿易支付結算方式主要為TT后付,國際貿易各品類交易中,買方市場占主流。但近期隨著部分境外防疫物資供應越來越緊張,“非貿機構”對防疫物資的進口基本采取TT前付模式,其中相當部分為全款預付。
B省某企業(yè)常年從事國內貿易,防疫期間計劃從I國進口一批防疫物資,出口商要求TT預付款,且比例為75%,交易模式與該企業(yè)之前從事的國內貿易模式截然不同,但采購需求緊迫,該企業(yè)最終同意出口商提出的結算方式。
(四)運輸條件不確定性增強,突發(fā)性調整頻現(xiàn)
隨著多國對新冠肺炎的關注力度的提升,部分國家開始對與中國之間的跨境交通采取一定限制措施或進行調整。如2月初開始,美國、英國、印尼等多個國家航空公司以應對疫情為由,停飛或調整多個本國至中國的航班。境外對中國航空班次的減少或變動,給“非貿機構”在境外采購急需的防疫物資帶來了更多不確定,增加了運輸壓力。
(五)部分供應商所在國監(jiān)管政策變動大,貨源穩(wěn)定性降低
國際貿易中,經常項下貨物進出口監(jiān)管政策通常較穩(wěn)定,限制性措施較資本項下交易更少。尤其在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對普通醫(yī)療物質的進出口管制并不常見。此次新冠肺炎波及多國,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疫情呈趨嚴態(tài)勢,其國內防疫物資也出現(xiàn)供應緊張現(xiàn)象,進而被迫對防疫物資出口政策進行臨時調整,增加了“非貿機構”采購防疫物質的難度。
以韓國為例,韓國國內新冠肺炎防控形勢已頗為嚴峻。盡管韓國醫(yī)療產業(yè)發(fā)達,是多類防疫物資的生產大國,但依舊無法滿足龐大的國內外需求。為確保國內防疫物資正常供應,保證正常的市場秩序,韓國政府出臺一系列新政,加強部分防疫物資的出口管理。D省某企業(yè)擬從韓國進口一批防疫物資,計劃采用海運方式,正逢韓國新政出臺,導致審查更為繁瑣,交貨時間一拖再拖。
(一)貿易欺詐風險
部分“非貿機構”對國際貿易交易原理不熟悉,對國際貿易流程缺乏了解,但由于采購時間緊、任務重,有時候難免操之過急。“非貿機構”這一特點,給境外不良供應商以可乘之機。一些并無生產、銷售出口防疫物資資質的境外廠商,以及部分根本無法迅速提供防疫物資的中間商利用“非貿機構”急需進口的心態(tài),要求“非貿機構”盡快簽署含有 TT全款預付條款但退款條款不清晰的貿易合同,導致“非貿機構”采購防疫物資面臨較大的“貨款兩空”的風險。
最新一則案例顯示,國內某企業(yè)計劃歐洲某國采購防疫物資,供應商要求國內企業(yè)在兩天內簽署合同并提前支付全部貨款。后經金融機構協(xié)助查證,供應商根本沒有生產和經營國內企業(yè)所需防疫物資的資質。
(二)境外供應商履約風險
國際貿易較國內貿易更復雜,境外供應商順利按照貿易合同履約可能涉及跨境運輸、海關監(jiān)管、外匯監(jiān)管、稅務監(jiān)管等多重外在因素,若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極有可能導致境外供應商不能正常履約。“非貿機構”境外采購防疫物資的履約風險主要來源于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致使境外供應商無法正常履約。
位于中國西部的C省某企業(yè)擬協(xié)助當?shù)卣畯腏國采購一批防疫物資,貨源和價格均已鎖定,并計劃使用2月7日J國某航空公司運輸。但該航空公司在訂艙之前,突然取消了對C省所有的航班。考慮到海運無法直接抵達,該企業(yè)采購計劃擱淺。
(三)資金交割風險
當前“非貿機構”從其他國家采購防疫物資,屬于典型的賣方市場,在該場景下,貿易合同計價幣種通常為境外供應商本國貨幣或美元。“非貿機構”一般有兩種付匯方式:第一種是先行在國內銀行購匯,支付境外供應商;第二種是委托銀行境外購匯后支付給供應商。另外,境外供應商所在國為外匯管制國家時,“非貿機構”付匯如涉及轉匯行,“非貿機構”需提供貿易背景材料供轉匯行審查,并支付轉匯費。部分“非貿機構”對境外采購資金交割缺乏經驗,容易出現(xiàn)誤差。
D省某機構擬境外采購防疫物資,其根據(jù)美元貿易合同,將自行折算的本幣通過某境外銀行直接匯給境外供應商,且未考慮轉匯費。資金到達供應商國后,在匯率、貿易背景材料審核等方面碰到一些問題,導致資金交割和貨物發(fā)運受阻。
(四)“非貿機構”輿情風險
“非貿機構”在境外大量采購防疫物資,是之前較少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非貿機構”在國際貿易經驗方面的欠缺,使其部分做法可能與常規(guī)國際貿易交易有所不同,如在防疫期間的采購貨品、采購數(shù)量、采購價格等方面的相關交易策略,帶有臨時性、偶發(fā)性等特征,可能短時間內給出口國防疫物資市場帶來一定沖擊,如引發(fā)出口國部分防疫物資價格抬升,供應短缺,本地居民購買難度加大等;也可能導致引起出口國政府關注,出臺管制措施。這些都易招致媒體與輿論對“非貿機構”乃至中國進口商的不滿,甚至批評。
在防控疫情的大背景下,“非貿機構”從境外采購防疫物資無可厚非,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內疫情防控。“非貿機構”要清醒意識到在當前環(huán)境下從境外采購防疫物資的各類風險,謹慎應對,確保境外采購有序、安全的進行。
首先,借力第三方,避免盲目境外采購。部分“非貿機構”應認識到自身不具備直接從事國際貿易的專業(yè)資質,亦不是防疫物資方面的專家,因此,若必須從境外采購防疫物資,應考慮借力第三方,如進口代理、金融機構等。
如部分“非貿機構”機構無法尋找到合格貨源,無法識別境外供應商的資質、產品的規(guī)格,為確保采購防疫物資的安全性,應考慮通過權威的貿易代理加強對境外供應商的資質、擬進口產品進行核查。再如部分“非貿機構”對跨境運輸、清關、外匯資金交割流程不了解,應考慮向進口代理、金融機構等專業(yè)機構尋求專業(yè)服務。
E省某事業(yè)單位為解決進口防疫物資所面臨的貨源困難,聯(lián)系省內某金融機構,利用該金融機構在境外的經營網絡,協(xié)助尋找貨源,確認供貨商資質等。該事業(yè)單位還與進口代理簽署代理進口協(xié)議,由進口代理協(xié)助處理通關及稅收相關事宜,最終順利采購到合格的防疫物資。
其次,設計合理的采購方案,做好前瞻性管理。“非貿機構”境外采購防疫物資時效要求高,貨源供應已趨于緊張,需要“非貿機構”在提高決策效率的同時防控進口風險。“非貿機構”在進口貨物的過程中,應該組建專門的辦公團隊。辦公團隊應避免出現(xiàn)決策遲緩,延誤最佳采購時機的情況;辦公團隊應設計完善的采購方案,方案應該充分考慮到合格貨源的尋找與確認、可接受價格、交通運輸、清關、稅收繳納、輿論影響等方面可能碰到的問題,避免招引不必要的風險。 “非貿機構”還應根據(jù)自身的特點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采購,做好前瞻性管理。如準備復工的工廠,應根據(jù)自身人員數(shù)量,合理測算防疫物資消耗進度,避免采購計劃與實際需求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
F省某企業(yè)一月底開始從境外采購防疫物資,彼時境外市場供應充足,該企業(yè)順利以較低價格從鄰國進口一批防疫物資。但該企業(yè)低估了自身耗用進度,后準備繼續(xù)采購,但此時境外市場上已經暫時采購不到其所急需的防疫物資。
最后,利用好相關政策,提高采購效率。為應對疫情防控,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建立了外匯政策綠色通道,對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進口疫情防控物資,進行了定向支持,對流程進行了簡化要求。部分銀行也為防疫物資采購開通了專門的清算服務流程。“非貿機構”進口防疫物資應該主動關注并利用到這些政策,縮短采購時間,減少采購成本。
“非貿機構”采購防疫物資,關系著相關群體的身心健康,對社會的穩(wěn)定、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有積極意義,“非貿機構”進口防疫物資,應該清醒意識到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巨大差別,知悉近期國內疫情形勢致使防疫物資進口呈現(xiàn)諸多與之前貿易不同的交易特征和風險特征,應做到臨危不亂,慎重處理,盡最大努力進口到真正符合國民需要的防疫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