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供應鏈金融網(華貿融供應鏈金融智庫)整理自新華社客戶端、第一物流網、一本財經、百家號李成東、科技蟹
導語: 如果說大流量電商,是供應鏈金融的好玩家,那么,京東則是其中的資深玩家。 1998年,深發(fā)展銀行(現平安銀行)在廣東首創(chuàng)貨物押業(yè)務,國內供應鏈金融起步于此。 同年6月,京東誕生,之后成為中國供應鏈金融的最早布局者,可追溯至2012年,其供應鏈發(fā)展邏輯與布局頗具代表性。 賬期是核心 無心插柳柳成蔭。 京東供應鏈金融的初衷,原本是激活變現與供應商之間應付帳款。而之后,賬期卻成為其盈利最大、最核心的終極武器。 據京東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京東應付賬款875億元,同比上季度增加了41%。 第二季度期末,41%的應付帳款增長,既高于31.2%的營收增長,也高于GMV30.45%的增速。 從京東公布的歷年財報數據來看,京東在給供應商回款上時間越來越長。 2015年Q1京東應付賬款周期為41.9天,到2016年平均賬期上升到52天,再到2017年,平均應付賬期高達56.2天,直到本次財報應付賬款周期超過了2個月,高達60.9天。 也與京東經營壓力有關:增速放緩,毛利率降低,運營成本增速高于營收增長。 2018年Q2,京東營收1223億元、同比增長31.2%、毛利率13.5%,2016、2017兩年,京東營收增長分別為43%、39%,毛利率分別為14.3%、14.0%。 京東營收規(guī)模的擴大,賬期也在不斷上升。 零售行業(yè)賬期決定了供應商的生死存亡,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零供關系緊張程度:拖欠脹氣越久,規(guī)模越大,轉嫁給供應商的現金流壓力就越大。 與之相反,京東自身庫存周轉卻控制良好,2017年Q2到2018年Q2,京東存貨周轉率(Inventory turnover days)分別是36.3天、36.9天、38.1天、37.2天、37.9天。 時間回到2015年8月31日,劉強東在耶魯背景中心發(fā)表主題演講稱,“如果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特別是零售商,它的賬期低于庫存周轉天數的話,這家公司必死無疑,哪怕它有巨額利潤”。一語道破了京東模式的精髓。 15%的毛利率是京東盈利的紅線,京東要保持盈利必須保持15%的毛利率。京東收入分兩部分,Net product revenues、Net service revenues,前者是電商交易收入,后者是服務收入。 從京東目前結構來看,電商交易收入毛利率若要提升,意味著產品價格上漲,必然導致交易的下降,因此,京東提高毛利率的方式只有一招,提升服務收入。 2018年Q2,京東服務收入118億元,去年同期是78億元,增長率51%。供應鏈金融利息收入6.06億,去年同期為5.42億,增長率為11.8%,規(guī)模與增長率來看,提升服務收入比供應鏈金融利息,其實是更有效率,空間增大的。 2018年上半年,京東OPO平臺服務與廣告營收153.2億元,京東物流營收51.1億元,合計204.3億,相比較2017年上半年111.74億、20.34億、合計132.1億,同比增長54.66%。 可以說,供應鏈金融拯救了京東的凈利潤。 2018年Q1京東供應鏈金融利息收入5.46億,上半年總計11.52億元,去年上半年為9.15億元,同比增加了25.9%。利息收入提升背后,除了規(guī)模擴大之外,還有便是應付帳款更多,帳期更長。 服務收入,包括京東物流倉儲服務以及京東云、POP平臺廣告收入,這些是“賦能商家”的收入,名正言順。 雖然供應鏈金融,也是“賦能商家”,但賬期卻是一個存在很大爭議性的話題。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京東要想進一步做大,不能太過依賴供應鏈金融帶來的利息收入。因為這塊收入越大,增長越快,說明供應商承載的現金流壓力越大。通過賬期做供應鏈金融,靠利息盈利,不是長久計。 先發(fā)優(yōu)勢 京東金融的全鏈條金融服務,通過強大的數據能力為客戶盤活了供應鏈條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小微企業(yè)主從繁瑣的企業(yè)金融事務中解放出來。 京東供應鏈金融布局開始于2012年。 2013年12月6日,京東金融推出“京保貝”的3分鐘融資到賬業(yè)務。將趴在京東賬戶上的錢,提供給需要貸款的商家。 雖然京東很多商品是自營的,但是連接的關系始終沒有變,在整個京東供應鏈金融中,主要參與者有京東、供應商、消費者、銀行,這些角色中,可以發(fā)現有兩個鏈條一直沒有變:供應商——京東、京東——消費者。 簡單的講,京東供應鏈金融利用大數據體系和供應鏈優(yōu)勢在交易各個環(huán)節(jié)為供應商提供貸款服務,具體可以分為六種類型:采購訂單融資、入庫環(huán)節(jié)的入庫單融資、結算前的應收賬款融資、委托貸款模式、京保貝模式、京小貸模式。 為“京東自營供應商”里的企業(yè)定制,同時為自營之外的企業(yè)量身定制的“京小貸”等企業(yè)金融服務也陸續(xù)推出,很多從前為融資頭疼的企業(yè)家們,體會到了的“鼠標一點、錢就到賬、隨借隨還”的“逆天服務”,不少企業(yè)借此做大做強。 除了京東之外,大部分大流量電商,也會如此玩供應鏈金融,在應付和應收之間拆解、倒手。但這個模式,依然有一大掣肘——所有操作,只能限定在電商自身的平臺上。 不可否認,隨著時間的推移,供應鏈金融的發(fā)展越來越成熟,其參與的主體和服務對象也會更加專業(yè)。未來一定會有專業(yè)的基金機構加入這個生態(tài)圈,而這些個機構的主要成員必然是活躍在這個圈子里核心企業(yè),他們構建的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體系呢? 供應鏈金融對優(yōu)質資產的追求一直沒有放松過,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仍舊在強化風險的管控,當鏈條中主體慢慢變成核心企業(yè),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技術即將引領的DT時代,所有的數據也會更加透明。 未來,每一個企業(yè)必將成為單一的個體,但他們也將依附于這個整體當中,只是行業(yè)中的錢開始越來越科技化,它們開始有意識去識別風控,避免大的隱患,進而在每一個流動的環(huán)節(jié)深化,保證鏈條的健康。 來源:中國供應鏈金融網(華貿融供應鏈金融智庫)整理自新華社客戶端、第一物流網、一本財經、百家號李成東、科技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