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日前,筆者曾在一次小型論壇上分享供應鏈端到端管理時,在內(nèi)容中提到如何看待供應鏈的響應能力(Responsiveness—OrderFulfillment Cycle Time),進一步如何精確地建立指標公式,然后如何借鑒性的搭建一層和二層過程管理,最終提升自身的供應鏈響應能力,通俗點說是:最終有較強的能力在足夠短的時間內(nèi)可以滿足客戶的訂單需求(實現(xiàn)交付),或者換一種說法是:有能力讓你的供應鏈更“快”。
討論過程中,有同仁對于討論的方向性提出不同意見,認為讓供應鏈更“快”是好事,但是似乎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去提高供應鏈響應能力,支持理由有兩個:一、“快”的代價是各種成本會提升;二、很多客戶或者部分客戶不需要“快”。
鑒于多數(shù)人,尤其是傳統(tǒng)的企業(yè)方(甲方)的供應鏈/物流管理人員都有相關(guān)的疑惑,筆者希望用此文進一步回答和解釋。
二、追求“快”還是“慢”
現(xiàn)實層面,以筆者前幾年的運營經(jīng)歷來看,無論是進行原材料和物流供應商管理,還是進出口、運輸安排,我映像深刻的是我的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催供應商發(fā)貨、催運輸商運輸、催報關(guān)行清關(guān),還有因為“慢”導致客戶和銷售不滿意而焦頭爛額的向管理層解釋;除非極端情況下,如按要求到貨或者催貨到達后,客戶項目延遲不提貨,才會覺得“快”也有煩惱。筆者敢斷言的是,雖然對“快”到什么程度,不同行業(yè)和面對不同客戶可以有不同標準,但沒有哪個行業(yè)會對“快”不歡迎,或者可以自信滿滿的對全世界宣布,我不要再“快”。
理論層面,所有從業(yè)者都熟悉的“啤酒游戲”,供應鏈“牛鞭效應”,除了協(xié)同增加信息透明度,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正是上下游每一個參與方的提前期太長加劇了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偏差;可以推斷的是提前期越長,牛鞭效應越嚴重;反之提前期越短,信息偏差越少。
另一方面,我們進一步采用下圖1來簡單示意為何對于“快”的能力追求應該成為所有企業(yè)的追求目標。一般來說客戶的訂單到來之后,現(xiàn)買原材料,現(xiàn)生產(chǎn),然后配送的總時間都是不足以滿足客戶需求,這就存在一個“提前期差(LeadTime Gap),為了消除這個Gap,企業(yè)需要在原材料或者成品處備上相應的庫存。假設(shè)你的供應商的交貨時間足夠短,你的訂單處理時間足夠段,然后你的生產(chǎn)過程時間足夠段,你的客戶付款時間足夠短,那么你的庫存持有是不是可以足夠少呢?當然的你的客戶滿意度也會足夠高,因為通過流程促使的訂單響應周期的縮短總比你不得已而備的庫存靠譜的多。
圖1 客戶訂單要求時間,交付時間和實際每段時間的區(qū)分示意
正如,讓劉翔比你慢點跑很容易,但是讓你比劉翔快點跑就很不容易了,那么為何還因為各種理由不去鍛煉改善自己跑的更“快”的能力呢。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層面,筆者想倡導的是,不管你面對的客戶和銷售渠道是多么多樣,請作為企業(yè)的供應鏈管理者不要擔心“快”,也許你已經(jīng)很快了,但是請你把更“快”的能力作為自己持續(xù)改進的目標。
三、如何實現(xiàn)“快”
解決了上述疑問后,要面對的是如何實現(xiàn)快。此時很多人第一映像又是讓我“快”,我就得多備庫存。這種思路搞錯了因果關(guān)系,正確的關(guān)系是,多備庫存or 多用貴的運輸服務可能讓企業(yè)更“快”;但庫存或者貴的供應商只是部分影響快的原因,根本無法說明或者推導出要“快”就得“多花錢”、“花大錢”。
很久以來,供應鏈管理實踐里存在一個誤區(qū),就是要么人人都在強調(diào)“成本”VS“交付”的對立性;要么籠統(tǒng)的說平衡考慮“成本”和“交付”;為何不能用簡單的如下圖2兩個思路進行各方面指標的提升?
圖2 供應鏈管理的兩種基本思路
要么守住服務水平,主攻成本降低;要么不輕易增加成本,主攻服務水平提升(提高交付、縮短LT)。針對思路2,如果本企業(yè)當前遇到的困難主要是客戶滿意(交付和提前期不滿),那么請放心大膽的追求你的提前期縮短吧,因為成本不是你想提升就能提升的。
在此思路指導下,實現(xiàn)“快”的步驟、方式方法依然多樣,此文僅僅提出入門級的管理方法和步驟,如圖3。
圖3 讓供應鏈更快的入門步驟
四、小結(jié)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對于供應鏈管理同樣如此。本文側(cè)重進行理念的喚醒,使用了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作為論據(jù),支持本文的最終論點:供應鏈要持續(xù)追求“快”。有興趣進一步探索如何更“快”的讀者,可以參見筆者第三期的《MTS產(chǎn)品響應時間討論》;至于MTO產(chǎn)品的時間縮短到更“快”,筆者將會在以后整理總結(jié)。
參考資料:
1, Handbook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Management, 第二版, Alan Rushton, John Oxleyand Phil Croucher;
2, SCOR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