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心愉 來源:愉見財經(ID:fish-finance)
“如果那山不向我們走來,我們就向大山走去。”
這句話是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在兩年半前的一場員工大會上說的。彼時,很多人、甚至包括銀聯自己人,都把當時的狀態(tài)比喻成在水流湍急處“裸泳”:一方面,享用了12年的特許經營權幾近殆盡,所謂“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是市場競爭白熱化,內外兩座“大山”壓頂。
內有移動互聯江湖酣戰(zhàn)。這種競爭甚至可以是非對等的,發(fā)改委的定價圈得住“線下”管不了“線上”,央行叫停二維碼支付后,最早擁有二維碼技術的銀聯停下了試點運用,但競爭者偷換“被掃”概念為“主掃”后,二維碼支付鋪天蓋地襲來,“滴”一聲把本該屬于銀聯卡的市場份額就掃去了線上——移動互聯支付巨頭們靠直連銀行達成閉環(huán)后的清算領地。
外有Visa、萬事達卡等老牌清算組織的虎視眈眈。這種競爭不止是在境外市場上對銀聯的崛起采用重重抵御(比如有某境外卡組織攢動部分商戶拒絕受理銀聯卡),也是在境內銀行卡清算市場全面開放前夜的備糧攻城,甚至不惜偷發(fā)直接可在境內刷人民幣的所謂“外卡”來搶跑。
銀聯選擇向這“兩座大山”邁步。從那一年開始,“愉見財經”也越來越多地在采訪中聽到銀聯人士說一個詞——
“主動求變?!?/strong>
求變,變什么?
那一年有次采訪間歇,時文朝說起他接任銀聯以后的一個習慣,每天深夜辦公結束后,他都會在一張沙發(fā)椅上安靜沉思,既思考銀聯當下腳步,也思考這條路的發(fā)端——銀聯是誰?卡組織存在的根本價值是什么?如何分辨在支付生態(tài)里的圈層結構?
回歸基本面。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決定了銀聯要怎么變。
變得大膽“創(chuàng)新”,為讓利潤好看故事好聽而無所不為?依托支付的擴張其實并不難,因支付天然接近現金流向,有數據有場景,具備靠撬動金融信用的支點去做“杠桿”的便利。如果要做,則從“匯”上溯至“存”“貸”,走向“T+N”的理財邏輯或“T-N”信用邏輯,有著65億張發(fā)卡和銀行業(yè)內合縱連橫關系網的銀聯,優(yōu)勢得天獨厚。
事實上,時文朝的案頭也時常擺著此類創(chuàng)新經營提案。外界所見“老實保守”的銀聯,其實從不缺會開洞的大腦。
但是銀聯沒有變在這里。中國不缺一家利潤越頂實體經濟的金融機構,但缺一個“不爭”的卡組織、一個做基礎服務的真平臺——不與渠道爭入口、不與機構爭賬戶、不與收單爭場景。
大道至簡。既然是平臺,就該有邊界。
“既然你成了你,就應該心無旁騖,做好自己?!睍r文朝說。
那么如何“做好自己”,又該“變”在哪里呢?“要有產品、有規(guī)則、有品牌、有標準體系,有多元化的參與主體,有增進效率的規(guī)模經濟,有分工協作的平臺秩序,有因勢利導的順時運營?!边@是銀聯向“愉見財經”給出的“好平臺”定義。
取舍之間。成為好平臺意味著放棄專業(yè)價值,轉而追求生態(tài)價值,而生態(tài)的價值在于“開放”和共同“進化”。
現在和未來的商業(yè)競爭已不再是企業(yè)和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yè)生態(tài)之間的競爭;市場的邏輯不再是簡單的“誰強誰就贏”,而是誰進化得快,誰能找到更多的協同進化的伙伴,誰就能生存。因此,擴大生態(tài)范圍、推進協同進化是銀聯之“變”中的要務。
銀聯的進化和開放,是市場以為銀聯在NFC(近場支付)一棵樹上吊著,但銀聯轉身就攜產業(yè)各方,在兩個多月前召開發(fā)布會推出了真正金融安全級別的銀聯標準“二維碼”。在移動支付領域,銀聯已然“雙管齊下”。
銀聯的進化和開放,是在兩個月前的那場二維碼產品發(fā)布會上,不止有監(jiān)管坐鎮(zhèn),不止有各大銀行、各大非銀支付的悉數到場,不止能用“云閃付”的統一口令協同Apple Pay、SamsungPay、Huawei Pay、Mi Pay齊步共贏,還有讓外界意想不到的京東、美團等互聯網巨頭高層出席。
老套的市場評論還在制造銀聯與互聯網企業(yè)的對立意象里刻舟求劍;而銀聯的開放,是早已伸出手拉上不同資質的產業(yè)各方,一道上路、協同進化。
“中國銀聯始終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與產業(yè)各方一道以提高高效便捷安全支付服務為共同目標,在創(chuàng)新支付及風險防控等方面積極探索,尤其是在移動支付領域。作為平臺型綜合支付服務商,銀聯的標準二維碼產品有助于實現不同機構之間的二維碼互聯互通?!敝袊y聯董事長葛華勇在發(fā)布會上如是表述。
老話說:“沒有不合適的人,只有不合適的位置?!边@句話延展至銀聯的生態(tài)范圍,就是“沒有不能入網的機構,只有不同的資質”。事實上在銀聯“云閃付”舊有覆蓋的NFC業(yè)務中,其早已與京東、美團開啟合作。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穆榮均提及銀聯對“四方模式”的堅守,因這意味著“共建共榮、分工明確的商業(yè)生態(tài)”和“商業(yè)模式長期生命鏈基礎”。
銀聯的進化和開放,還在于頂得住改革之難,向自體動刀,進化出一個更垂直、更適于前端開拓、更能支撐移動互聯新業(yè)務的組織架構——新成立七大部門、兩大專項工作組:機構合作部、商業(yè)服務事業(yè)部、金融與民生事業(yè)部、銀聯錢包事業(yè)部、銀聯科技事業(yè)部、大數據部、企劃部、“云閃付”專項工作團隊、無卡業(yè)務專項工作團隊;而在過去15年里曾位居核心的的市場拓展部、銀行服務部、產品部全部被拆分。
銀聯的進化和開放,還體現在“6·2”銀聯優(yōu)惠主題活動、“7·18”ApplePay主題主題活動,已經展現出一個越來越不一樣的銀聯?!?2”在市場的認同中,已經逐步與“雙11”、“雙12”、“京東618”并列,成為四大全民狂歡消費節(jié)日之一;在銀聯的合作下,進入中國市場一年半都“無為而治”的ApplePay,終于“接了地氣”會用中國消費者習慣的補貼模式來獲客和培養(yǎng)市場;如今走進便利店,原本還問“什么呸”的收銀員,已經能熟練使用ApplePay了;我們已經很久沒聽到那句對銀聯“壟斷”的負面評價、也再沒聽到銀聯提它的“特許經營”,盡管到今天為止,行政意義上,境內清算市場還沒有正式被準入的第二家。 如果有人問,哪家“中字頭”企業(yè),曾經“燒錢”只為各方建設起整個行業(yè)的基礎設施,至今凈利潤尚不及第一大行的一家大支行,面對龐大C端市場,卻可以像一家互金機構那樣俯身做營銷? 銀聯的進化和開放,會不會讓越來越多的人認同,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對上面這個問題回答出“中國銀聯”?市場會給出答案。 銀聯的進化和開放,還貫穿全球。以二維碼體系為例,銀聯可沒有在自定義體系里自家標準二維碼自家用,而是以一套成體系的技術、架構與規(guī)范(比如參與方權責明晰、交易風險合理分散、實現全球實施可行性等),促動二維碼支付的全球推廣與應用。 以中國銀聯為組長的EMVCo(國際芯片卡及支付技術標準組織)二維碼標準工作組歷經一年的研究論證,已于近日由EMVCo正式面向全球發(fā)布《EMVCo 用戶出示二維碼模式技術規(guī)范1.0版》。此二維碼標準與銀聯二維碼兼容。短短時日,銀聯二維碼支付已經走向香港、新加坡等地,東南亞、東北亞、中亞各地商家也將陸續(xù)開通。 銀聯的進化和開放,還推升其為中國在國際商業(yè)舞臺上又奪一枚“金牌”。據權威調研機構RBR日前發(fā)布的研究顯示,銀聯正成為全球最大的支付方案提供商。去年,全球支付的數量達140億張,其中銀聯卡的市場份額已擴展至43%,一舉超越了Visa和萬事達卡。